[TOC]
今天这个主题是我年前就想好要写的,周末在家想了想简单的梳理了一下 当初为啥想要聊一聊这个topic,其实可能最大的原因就是去年一年我接触到的一些关于金融方面的认知和实践吧。
消费脱敏
为什么突然会扯出来这个词呢?还是不怎么常听到的一个陌生词…这个我一会再解释。
首先,我们来看看别人是如何定义“消费脱敏”的?
消费脱敏–探寻可计量的财务自由。再通俗一点:
如果一些消费,长期来看不会让你的生活品质变差,可以认为你对这样的消费“脱敏”了。
有的人对超市的消费脱敏——推着购物车随便拿;
有的人对商场的消费脱敏——等朋友吃饭的时间顺便买了三双鞋;
有的人对房子和车子脱敏——拿出支票要买房子,才发现这一套自己已经买过了……
从这样的角度看,所谓的“财务自由”就可计量了。
原文链接:思考:消费脱敏
我大概是15年开始关注“大玩家张磊”这个公共号的,起初是同事推荐的,看了下简介:
大玩家,讲述年轻人的旅行、消费和投资的话题,内容由作者张磊100%原创。如果你对银行、用卡、旅行、投资知识感兴趣,不妨跟大玩家一起体验一下高品质的生活。
旅行?咦,挺喜欢出去旅行的;用卡?行用卡我也在用,不过行用卡在我这为啥我没啥感觉呢;投资?理财么,正好想学一学。基于这些原因,看了下历史消息,每篇文章简短排版清晰主题明确,不是很复杂或者整天鸡汤的那种,可以关注一段时间看看效果。一般我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公共号 我长期不看或者没有兴趣,基本上就可以取关了。
对了,这里还有一个花边,这个公共号的作者,是我们team一个同事的前同事,好像是89年的一个哥们,以前也是一名标准的IT码农,但是人家现在是一家金融P2P的创始人了,有意思吧。
为什么要扯这么多呢,因为这个公共号我至今没有取关,15年没事的时候每次像看超短篇小说似的会打开瞅一瞅,看看现在市面上有哪些信用卡啊,这些卡主要的用途和擅长的使用场景是什么;号主又推荐了哪些高品质的酒店啊,住这些酒店有什么途径可以免费升房啊,各大酒店联盟旗下的会员机制是怎么玩的啊;还有就是外出旅行出差各大航司的优缺点啊,他们都是属于哪些航空联盟呢?积分换里程规则是什么,如何获取积分呢。。。等等
慢慢的每次我去不同城市参加马拉松比赛时,我会不刻意的去研究那个城市的比较有特色或者品质的酒店有哪些;去这个城市的交通工具选择飞机的话,怎么买飞机票更优惠或者能用信用卡使用接送机、贵宾厅、快速通道么?
就这样,
15年5月,秦皇岛马拉松的时候,我知道了原来中国有一家叫“喆啡酒店”的快捷酒店连锁,价格实惠,但是居住品质甩7天/速8一条街;
16年1月,去厦门比赛时,直飞泉州转高铁直达厦门 机动组合,元旦假期领略了福建两个城市的风光,但却比直飞厦门省了一半的交通费用;住的地方也是选的厦门海边的山景客栈,着实领略了一把岭南风光。
16年4月扬马,在扬州住了算是扬州本地最高端的酒店之一的常青酒店,还免费升级了一把套房,住的非常舒服;并且我们是直飞南京,然后在南京租了辆车,自驾去的扬州,也像古人那般“烟花三月下扬州”。
17年初春,安排了一场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深度旅行,并且第一次去往发达国家参加比赛,基本上把这两年积攒的各种经验全派上用场了,具体可参加我的东马游记手札系列。
慢慢的我发现不管是出去旅行还是平常生活中,我也开始在自己力所能力的范围内追求高品质了,旅行变成了每次非常期待的体验,生活中各种购买的东西也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就像公共号中说的那样:
一般来说,你的脱敏程度比想象中要高——比如许多月入两万的IT男,会纠结于要不要买Macbook,而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消费对他来说早就彻底脱敏了。
迈出那一步,生活很美好!
在力所能力的范围内,选择最好的,不会错!
玩转信用卡
我是从工作以后才开始使用信用卡的,算不上资深玩家,但是为啥想要聊聊它呢?因为,我觉得N年前发明信用卡的人简直是人才啊。
有人说,信用卡只是一种支付方式而已,有或者无没什么区别;但是你又会发现有那么一波人对各种卡是乐此不疲啊,为啥呢?其实是,这些卡上附加了各种提升生活品质的权益,积分+会员帮助商家留住了优质客户,所以市面上各家银行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的信用卡,来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用户习惯。
我的第一张信用卡是招行的人民币信用卡,当时主要是因为工资卡是招行的,所以基本算是附带的吧,一开始使用它主要原因是可以延期一个多月还款,这样可以打个消费还款的时间差,基本就是这么简单的使用。
然后看了大玩家我知道了“飞机延误险”这种东西的存在,由于工作以后坐飞机的次数越来越多,所以我办了中信的i白金,算是我的第一张白金卡(不过是小白金,跟大白金还是有缺别的),这张卡呢,年费每年是360还是600?我忘了,但是每年刷卡6次可以免年费,基本算没有年费的那一类卡,当时办理的时候,有个属性就是附带延误险权益:
使用此卡在指定渠道购买飞机票,延误两小时赔偿1000元。(后来,延误险规则变得严格了)
不过这张卡给的额度是5.5万,比招行舍得多了,在此吐槽一下招商银行,信用卡额度那么低,20元才一积分,并且积分基本也就换换什么爱奇艺一个月会员这种低级权益。
后来,由于我们组里要出国bui,我办了两张外币信用卡,都是招行的,一张是Visa一张Master的,平常不怎么使用,不过这两卡都是免年费的,一般出去的时候会发现不同国家支持的发卡机构还不太一样,有的Visa比较普遍,有的可能是Master更通用,所以各发卡机构各准备一张卡比较靠谱。
最后就要隆重说一说16年各大评卡大V口中的神卡了,咚咚咚,浦发运通AE白:
它的外观背景是上海外滩,右上下角分别是银联和AE的标志,说明它是一卡双通道,既可以在国内刷,也可以在国外刷,目前国内像这种双通道的卡不是很多了,请珍惜!
想要入门这行卡的同学下面两篇文章值得研究一下:
怎么申请
其实真正开始玩信用卡应该是从浦发的AE白开始的,之前只能算是使用信用卡,所以想要玩转信用卡,要下一点功夫去研究它们,了解它们各自擅长的使用场景,哪一款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消费->刷卡->使用权益,形成一条提升生活品质的生态闭环,相信会在过程中不断发现各种惊喜!
使用半年多,这张卡现在基本算是我的刷卡主力了,不管是去年越南芽庄还是这次去日本比赛,基本全是刷的这张卡,积分现在差不多快50万了吧,所以两年的年费基本不愁了,附带的各种权益也薅了不少,着实不错,所以现在我们团队基本人手一张了,快成了组里的标配了。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有些同学可能会担心一年刷不够20万积分的话就要缴纳3600元的年费,其实,如果购买5倍通道(这个很关键需要研究一番)+各种红包抽奖,一年20万积分还是比较轻松的,现在我们团队很多人都好几十万积分了,所以刷刷刷吧,少年们!
观念的转变
前两周两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北京的天出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大伙都说这是各位代表委员们吹的,哈哈哈… 两会间的一些采访观察也会时不时得从新闻媒体中报道出来,其中在凤凰卫视的超级乘客栏目中,我看到了大学期间就知道的的一位教授 – 郑强(原浙江大学副校长,现贵州大学校长),他说了这么一个观点:
关于扶贫教育的事情,除了经费支持,观念扶贫比金钱扶贫、条件扶贫在某些方面给西部带来的变化会更大。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来。
这里提出了一个词“观念扶贫”,what?观念也要扶贫?观念也能扶贫?
其实细细想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他从小到大积累的对事对物的观念。而我们从小学开始接受初级教育,一直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我们的知识体系在不断丰富,待人接物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从小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却很难改变!
从小了说,可能从小到大我们的认知纬度并没有丰富多少,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国民教育是什么样子,大家也都清楚。更可怕的是,可能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深植我们头脑的一些观念是不是还值得再思考再商榷呢?
往更大了说,可能跟整个我们民族这近百年来的遭遇有关,被欺负了太久,饿着肚子吃不饱的日子太久(其实温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到人的生存,如果生存问题没有解决谈其他都是耍流氓),所以我们的民族好勤奋,崇尚本本分分的耕耘,非常担心再回到被人欺负吃不饱饭的日子。这里,不是要讨论勤奋努力重不重要,想说的是现在我们身上从娘胎里传承过来的一些观念(从小耳濡目染)可能是夹杂着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人性基因的原因吧。
所以说,改变观念其实是很难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过来的,需要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内到外认知发生多维度的丰富。内,是自我的提升和感悟;外,是从外人外部学习理解吸收,与内相呼应,双向促进我们的观念一点点慢慢改变。
其实这两年国内发生的各种不可想象的现象(疯狂跟风抢房,碰瓷,各种毒食品,国民基本素质等等),或多或少跟我们骨子里的一些观念有关,可能人跟国家一样吧,需要一个从原始到文明的一个发展过程吧,这个话题有时间想再好好梳理一下写一篇讨论思考思考。
这里推荐一篇之前看的文章: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只是钱
美的认知
为什么从消费聊到信用卡,谈观念转到美呢?
锵锵三人行里经常会时不时聊到一个topic,就是什么是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话语想法是不是还不够“美”?看到的风景建筑设计是不是也不够美呢?这里的美不是外表的漂亮,而是一种内在修养和外在认知的升华,是一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一定程度的文明表现。
这么一看,前面说的这些话题是不是最终慢慢都可以升华到美上来呢。
知乎上有个帖子讨论的话题是:是什么让中国很多东西看起来很low或者没有美感和质感?
其中寒潭的观点个人比较认同,从不同纬度探讨了缺少美的原因。
要以大历史观来看待中国总体审美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
从近代历史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动荡不安导致的教育匮乏,文化传承断层。国人审美观严重滞后发达国家,不是老百姓的错,而是时代的悲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不是借口!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面子工程可以加速获得,而里子软的实力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美学教育这一课必须要尽快补上
国内升学就业压力过大,导致基础教育重理轻文,美学艺术教育缺失,所以10年之后,“软实力”渐渐在各种场合被提起和重视,美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从中港台文化的反转看文化自信的崛起
不卑不亢,回顾改革开发30年以来我们的发展,在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横向对比的同时,也与自己的过去做纵向对比,我们的文化产品总体水平的提升,是看得见,也能感受得到的。
市场条件下的审美差异
从国内的市场环境现状阐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设计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原因作者也表达了他的观点:** 设计不是先看他low不low,而是能不能满足设计的最大需求要点。商家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美学最大化。但是如果美学最大化能促进利益最大化,他们一样会去做。 **
本来这一篇是想聊自己去年的消费观念和玩信用卡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吧,但是不由自主就联想到了最近看的两篇文章和一些视频观点,估计一个人的发展阶段也是随着经济基础变化而影响着上层建筑吧,就像这个国家一样,也有一段需要用脚去踏踏实实走的雄关漫道。